跳到主要內容

低動態範圍後製風格

我相信有一些朋友應該會喜歡這種照片的風格。由於不知道這種風格叫什麼,我自己是很隨便地稱作『低動態範圍』後製風格,主要是因為這種風格剛好跟HDR的高動態相反。
(一層霧霧的,有點暗不暗、像是上了一層蠟的風格)
其實這個『低動態範圍後製風格』的核心觀念很簡單,但網路上能夠找到的資源很少。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找到比較適合的調整風格,秉持著有許多大神也分享許多的經驗觀念,讓我能夠學習的精神,我也稍稍將自己的觀念心得拿來分享。
如果有更好的方法,也歡迎各位大神指教。
『低動態範圍後製風格』主要核心有二:
一、曲線(Tone Curve)參數的亮部(highlights)陰影(shadows)調控
二、基本參數的亮部陰影、白色黑色參數調控

這樣說很籠統,直接用實際的例子來做解釋,就用開頭的垃圾桶吧!
(點開圖片可以看到原始大小)
這一張,是原始的圖片。圖片有稍微經過裁切,但不影響。
(原始檔,未經過調整)
或許其他創作者會有不同的做法,我的第一步是從曲線參數下手。
我會在高光處(藍點)、中間調處(綠點)與陰影處(紅點)各上一個錨點做調控。
然後直接將高光處(藍點)和陰影(紅點)整個砍掉,中間調(綠點)則依喜好做加減,如下圖。
這個過程就是第一點的曲線(Tone Curve)參數的亮部(highlights)陰影(shadows)調控
(砍掉亮部與陰影)
回到基本版面,我會習慣稍微調整一下清晰度與對比,這邊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做調整。
然後重點在於基本版面的『亮部』與『陰影』
我通常會直接把亮部整個拉掉,直接『-100』,然後把陰影拉起來,根據喜好口味調整。
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畫面的光比不要差太多。
(亮部全部拉掉,陰影視情況調整)
之後,我會習慣拉白色這個屬性。白色很好玩,拉起來可以調控整體亮部的感覺。
而決定了白色後,再調整黑色,拉低可以將整體對比度。可以視情況再調整對比度與清晰度,甚至想要再微調的話也可以再重新拉亮部與陰影。
(白色與黑色是決定整體感覺的重要參數)
(完成圖)
基本上這樣的操作建立於曲線參數的亮部陰影調控。
由於亮部與陰影的最亮處與最暗處被壓縮(亮部錨點以上;暗部錨點以下的光全砍掉),畫面不會呈現死白與死黑的狀況,因而呈現畫面中的有點蠟質感。(也就是要暗不暗、要亮又不亮)
再經過亮部與陰影調整光比,再用白色與黑色、對比清晰度調整整體感覺。
而這種風格,特別適合將低飽和鮮豔度的表現手法。
如果需要,甚至可以搭配分割色調、RGB曲線做顏色的變化,不過這一張我想呈現的就是光的感覺,因此也不需要多做調整。
也因為這個做法剛好跟HDR的大動態範圍相反,這個做法就是將動態範圍減少,因此我稱他叫低動態範圍。是個很隨便的名字。

如果有在玩LR,趕快去試看看吧!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