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『D750』電影質感

本篇最初發布於PTT的DSLR版『[作品] 電影質感「D750」』,最終經過謄寫刪修記錄成文。
使用相機:Nikon D750
使用鏡頭:AF-S NIKKOR 28-300mm f/3.5-5.6G ED VR
EXIF資訊
曝光秒數:1/320秒
光圈:f/4.5
焦距:35mm
ISO速度:Auto-100
出圖軟體:LightRoom+Photoshop
閃燈擊發:No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作品照片:
(這幾張有16:9也有12:5)
技巧解說(如閃燈、修圖)及心得分享:
上個月公司老闆突發奇想,想在IG的貼一些比較不一樣、比較有『劇情張力或看起來有點電影感』的相片。
問我可不可以幫忙弄看看,我說可以只是也沒弄過然後我就自己研究了起來。
結果我就玩開了XD
玩到現在也有一些成果,將這些東西整理起來,分享給大家。
本篇附帶參考相片相片的PSD,有興趣的人可以下載下來一起遊玩研究。
只是檔案肥大,我將原始的解析度減少50%節省體積,這點請見諒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PSD下載連結(GOOGLE雲端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我在思考時比較偏向『有點電影感』。我的思路也是從這裡出發。
但『電影感』,只是一個感受。必須將它轉化成實際可以操作的方案
所以在定調之後,我認為『電影感』的核心在於『畫面比』『調色』這兩大方向。
眾所皆知,現在我們常看到的電影主流都是寬螢幕16:9,也有2.39:1等,這些『畫面比』會影響到視覺的表現。
然而如果只是將相片裁切成電影比,雖有電影的感覺,但實際實驗後仍然會『餘味不足』。
為什麼?我認為我們的眼睛已經習慣了各種電影的『電影調』,和我自己相片習慣的『自然色』不同,韻味上就差了非常多。
所以在後期時,我會放在『畫面比』與『調色』這兩個重點上。
『長寬比的抉擇』
攝影的老話常談:『能在前置完成的東西,就不要拖到後製』
這句話我非常的同意。
後製不是萬能,有些東西即使後製可以處理,所需要的時間卻是前置的好幾倍。特別是畫面比,這個是靠後製也無法處理的。因為需要裁切,如果本來就沒有的東西,即使後製再怎麼補強也無法無中生有。
在前置拍攝時,3:2?4:3?16:9?或是其他比率,是需要想清楚的。
我的相機因為之前是D750,只能選擇3:2格式。當時拍攝時也沒想到之後會有這樣的新鮮事挑戰。所以很多相片『很不好用』。
現在新一代的nikon如Z7、Z6或D780都有支援16:9,但若要使用12:5(2.39:1)的比例還是要裁。實際拍攝時多留一些留白會好一些。
為什麼?如同下圖,進入PS之後,我將4:3的相片做裁切,使用12:5的比例(2.39:1,我用2.4去算)裁切時,上半部的燈籠幾乎都被裁掉很可惜。
另外裁切功能建議不要直接刪除裁切相素(藍色框),這是為了保留修正時的餘裕。
接下來實際進入工作的流程。
對了,原圖長這樣。僅只在LR做簡易的亮暗部處理。
『電影黑框』
這個不是必要。但是電影大部分都有黑框,所以還是手癢做了xd
新建圖層>矩形選取工具
在樣式處寬度打10000甚至更多。如果寬度太短例如500,比500相素大的相片會需要重新設定。10000或更多輕鬆無煩惱。
而高度我試過100、125、150、175和200,我自己是覺得175最適合我。當然這部份很個人。
接著使用增加選取範圍(左上角小紅)將畫面上下各自圈出>右鍵填滿。
『曲線調整』
我會先習慣的用一個曲線調整明暗部,用RGB曲線做簡易調色。
在這裡我想分享一個訣竅:『保持餘裕調整』,什麼意思?
例如說我想要曝光+1.00,但圖層的填滿已經100%,也就是說如果我想要+2.00我勢必必須再去調整曝光參數。
對我而言這樣很麻煩,所以我寧願將參數就先設為+2.00,然後圖層參數調整為50%,這樣我想要加減都只需要在填滿調整就可以。
所以在曲線的調整上,『重口味』一些是沒問題的,只要調整填滿即可。
『調色』
接下來我會開始調色。我自己的習慣是用3-5組的純色、用各種模式調控。其中一個顏色當底色。
通常我會用的是『柔光』、『覆蓋』、『濾色』、『顏色加亮』這幾種。
我是用9c7633橘色當底色>覆蓋模式>填滿29%>右鍵混和選項在混和範
圍調整灰階(明暗)讓暗部亮部的過度柔和一些。
接著0a559b的藍色>濾色模式>填滿9%。
接著0c1b05的墨綠>柔光模式>填滿24%。這裡一樣有用混和模式調整。
我認為顏色的調整是很有挑戰也具有藝術性的。
哪怕填滿只有2-3%的差異也是足夠看到一些細節上的變化。這部分可能就需要實際大量的練習才能夠感受到。
如果一開始對顏色沒什麼信心,建議可以使用adobe color來協助判斷。
用久了會發現自己有習慣的一些顏色:-p
『細部調整』
接下來我會針對一些部分做加強。舉例來說我希望中間燈籠的透光感能夠更強烈,所以加上一個亮度/對比調整圖層。
對象範圍為選取的區域。
另外左下角的救生衣很礙眼。我很懶得將它去掉,但它的顏色屬於亮橘色,非常顯眼。
所以自然飽和度>拉低飽和度。
緊接著複製原始相片圖層>轉化智慧型物件>濾鏡>顏色快調,將原始相片改變成有紋路的灰階(紅色框圖層),製作完成後我會再複製一個顏色快調處理的圖層,先不顯示(藍色框圖層)。
第一個紅色框顏色快調的圖層,我會用來調整整體氛圍。
模式可以選擇變亮那一區的混和模式(整體會變亮)、或變暗(整體變暗),各個混和模式算法不同、效果不一樣,可以多多嘗試。
我個人很喜歡用色彩增值(顏色變亮區),效果很不錯。
而剛剛的藍色框複製的圖層,則是使用覆蓋模式,利用覆蓋模式50%灰的特性達到相片銳利化的功用。
我個人喜歡像素調重一些,然後用填滿調整。通常建議圖層開關重覆看,約放大30%,開關如果差異太明顯就是開太兇,需要調整。
接著再看整體範圍做一些細部的調校。我的PSD檔案有一部份數字跟上面不同就是在這裡又做了一些微調。
『Layout』
相片經過這些調整後,基本上就完成了大半。不過我自己喜歡再做一些簡易的Layout讓畫面更有可看性。
例如說這一張相片,我希望光透過燈籠時能有一點點汎光。
所以我先在燈籠附近用滴管工具找了一個黃色,再把顏色選亮些,最後是選擇了bc9545這個橘色。然後用100%筆刷在畫面上點超大一點。
接著濾鏡>動態模糊,因為太陽是在左上,所以動態模糊用\的方向。
但還不夠糊,所以濾鏡>放射狀模糊。然後混和模式可以多多嘗試,濾色、柔光、加亮顏色汎用性很高,在這裡我是用線性加亮。
然後將浮水印丟進來就完成囉。
『方格輸出』
如果是16:9那麼這邊就可以忽視了。如果是12:5等超寬螢幕的比例,IG是不支援的(最寬到16:9),即使上傳兩邊也會被強制裁切。
所以我的處理方法是直接切割成兩個方形。製作方法也很簡單,一併分享給大家。
在裁切工具>選擇切片工具。接著圈曲整個相片,此時左上角會出現藍色01的提示字,在上面右鍵>分割切片。
接著垂直分割設定成2即可,如果要三個就設定為3,以此類推。
而切片輸出不能用一般的另存新檔。需要在檔案>轉存>儲存為網頁用(舊版)做輸出。
然後請切記請切記PS坑坑的地方是這個切片第一次輸出時需要一個個設定輸出格式,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個別設定,預設會輸出GIF。
然後你就會得到一個JPEG和一個GIF…
所以左下角預視將畫面縮小,點擊各個切片做設定。完成後儲存即可。
當然別忘記原始沒有分割的也要儲存新檔不然就……xd
在最後分享一下我在公司的作品。除了第一張瓶子是我拍攝的,其餘的都是委外攝影師攝影我再進行加工的。
雖然這些已經上報給老闆了可是天知道他會選哪個呢,或者乾脆全部不選xd
嘛,反正我是玩得很開心,練了不少功就是了哈。
我是PhotoerNgo那古。
最近將D750換成Z6,然後,然後因為疫情哪都沒辦法去……

留言